·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学子留言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生就业 - 招生信息
发表日期:2008年5月22日 出处:中国教育报 编辑:admin 有14351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新考试观在理念和实践交汇中产生

 

高中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观念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从课堂组织到学业评价,我们的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势必在高考中体现出来。如何把握新课程高考命题变化的趋势?这需要我们树立起一种新的考试观。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尽管2007年只有4个课改省份进入新高考,但是事实上,近三年来全国以及上海市的高考命题都是沿着新的改革思路进行的。那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看,新的考试观给高考命题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考试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今年111日,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考试内容要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衔接,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由此可见,中学教育的定位应该是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现实。同样,新考试观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考查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现实的能力。

认识社会、理解现实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既是社会与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高中新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认识社会、理解现实作为新考试观的重要内容,对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都是适用的。它与旧考试观的重要区别在于摆脱了把教材奉为“圣经”、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的备考模式,从社会变迁、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以及加强实践环节的高度来把握高考。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到实践操作中,我们可以依据教育部文件的表述,从“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等5个方面去理解。

  从科学人文角度把握时代发展特点

  我们国家正处于历史上发展变化最迅速、最深刻的时代。要把握住时代的特点,可以从3个方面去进行,一是把握时代发展的热点问题。以2007年的广东题为例,各个学科都努力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突出特点,包括语文科的奥运题材,政治科的WTO题材、贸易全球化题材、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能源消费题材,地理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题材、人口老龄化题材、青藏铁路通车题材等,这些都属于全民关注的重点题材。二是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人类文明究竟发展到了哪一个阶段?中国的当代文明具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需要考生去认真理解。文科考生应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3个方面去把握我们时代的本质:我们时代的政治特点是民主与法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大基石;我们时代的经济特点是建立起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时代的文化特点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3个方面是高考命题绕不开的鲜明主题。三是掌握理解时代发展的思维方法。我们当代的社会思潮和科学思想相当丰富,而在方法论上,一个突出的发展趋势是科学与人文不断地相互渗透、趋于统一。这种思维方法其实是全国所有综合科试题的命题方法。如2007年全国的文综一套题目,着重考查了城市的布局和规划问题,考生既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北京城的发展演变,也要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冶炼厂、水泥厂、石化厂等重污染工业在城市中的选址问题。而2007年全国文综二套题目,以玉米的全球传播为切入点,要求考生从历史的角度探索经济全球化的意义,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玉米种植的环境条件,从生物的角度分析玉米种植的产量变化,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因此,同时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去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当代思维的特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源自社会实践必然回归社会实践

  贴近社会指的是中学教育应该走出校门,为学生理解社会现实服务,这意味着我们中学教育要从社会实践中来,到社会实践中去。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是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起点,也是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终点。如何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是正确把握新旧课程差异的重要分水岭。

  就文科而言,中学课程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学生认识支配我们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我们为什么要认同它?为什么要践行它?20081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在新历史起点上牢牢掌握宣传工作领导权”的讲话,提出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文科学生应该努力把握的内容。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与民主政治不是相背离的,高度的民主、完备的法制,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成民主和法治国家。”纵观2007年高考语文、政治、历史科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民主、共和、宪政、理性、人文精神、法律精神、和平与发展、思想解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制度变迁都成为全国和各省区的命题热点。

  就理科而言,中学课程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培育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从2007年的试题来看,物理科强调实验能力的考查;化学科着重考查了化学知识与环境、医药、能源等生产活动的结合;生物科着重考查了生物知识与人体健康、食品卫生、日常用品、农业生产的结合;地理科着重考查了环境污染问题,能源的开采和利用问题。这说明我们的科学知识都是源自社会实践,也必然要回归社会实践。

  贴近考生从课程实际出发

  贴近学生的实际,意味着我们新课程的教学和命题要从中学课程的实际定位出发,而不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中学历史课程的定位应该是什么?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不再把中学课程定位为专业教育,而更倾向于把它定位为人文素养教育、科学素养教育和公民教育。这种共识体现在各个学科的课程设置和高考命题中。就中学教学而言,任何学科都需要专业的基础,都需要高校研究的支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大学的专业内容简化后就直接搬到中学里使用,过去的那种初中内容高中翻炒一遍,高中的内容大学再炒一遍的模式必须改变。具体说来,中学的教学与高校的专业教学有3方面的不同:一是在内容的选择上,中学教学更强调素材的生活化和趣味性,而高校研究更强调素材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在方法的选择上,中学教学更强调方法的实践性,而高校研究更强调方法的学术性。所谓实践性,指的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觉得所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认识和理解社会。三是在评价的目标上,中学教学更多元,更强调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而高校研究更强调真实性和创造性。学术研究所追求的目标相对单一,而中学教育由于是涉及到人的培养,而且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培养,因此所追求的目标就要丰富得多,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等。2007年全国各科的试题都有一个特点:努力体现新的学术成果,同时又努力用生动活泼的命题方式把这些成果呈现出来。例如上海历史科的高考题,涉及到近年来学术研究的前沿思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但它却是以小论文这种灵活的形式来呈现的。

  提高分析能力从新材料新情景入手

  所谓分析,指的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并且找出这些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和本质属性。在以前的高考中,我们也强调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而新的考试观却带来了3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在分析的内容上,旧考试观强调的是对已学内容的分析,而新考试观强调的是由命题者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景,让考生分析全新的知识内容;二是在分析的方法上,旧考试观强调的是分析的结果,而新考试观强调的是分析的过程;三是在分析的评价上,旧考试观的答案是封闭的,很可能只有唯一的答案,而新考试观的答案是开放的,允许考生有多种回答。

  在2007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学科都在强调对分析能力的考查。如全国文综一套题的第39题,内容是我国制成品出口所面临的问题,试题提出了3种思路,要求考生分析哪一种思路是最好的。第40题要求学生分析影响北京选址的因素,考生可以从政治、经济、地理、气候、民族、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全国文综二套题的第38题要求学生分析孙中山讲话中包含了哪些观点。第39题要求学生分析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这个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2007年海南历史科第33题讲述了一个故事——英国探险家斯坦利与非洲的土着发生冲突,在双方事后的叙述中都把责任推给对方,要求学生分析一下到底谁是谁非。答案允许学生支持斯坦利,也可以支持土着,甚至可以以缺乏第三者的叙述为由两方均不支持。由此可见,新的考试观所强调的分析能力是建立在新材料、新情景、多渠道、多方法的基础上的。

  用多元化标准对事物进行判断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对这种能力的理解文科和理科有所不同。

  就文科考生而言,语文科和外语科体现在语言的运用能力上,而政治科和历史科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问题的解释能力和评价能力上。所谓解释,指的是参照已知的事物来说明未知的事物,从而使未知的事物变得可以理解。如广东2007年高考历史科第28题:“1789-1815年的相关史实是否说明法国革命是一场‘世界经历过的最重要革命’?为什么?《晨邮报》的这则评论认为,英国对法国正在进行的事件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你的判断。”所谓评价,指的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对事物进行评价之前,我们先得有一个标准,明确何谓好何谓坏,何谓先进何谓落后,然后再把这个标准套在被评价事物的身上。如广东2007年高考历史科第30题:“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对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有一个评判的标准,然后才能够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价值判断。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有重评价、轻解释的倾向;而对于评价,又有重视专家学者的评价、教科书的评价而轻视学生个人评价的倾向。这都是需要慢慢纠正的。解释的多样化、评价的多元化应该是高考文科命题的发展方向。解释的多样化,意味着我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敢于提出合乎逻辑、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方法和结论。评价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而对理科学生而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实践操作技能上。如数学科的运算能力、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相关问题的能力;物理科合理解释实验现象、提出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提炼物理模型、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化学科的迁移、重组、转换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复述实验现象、剖析实际问题、选择解决方案的能力;生物科的观察实验现象、表达实验结果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些能力考核目标,高考的命题技术和评价技术将会不断地完善提高。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顺应我国近三十年来社会变迁而实施的重大教育举措,其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应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创新型人才。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树立起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而在学生学业评价和高考选拔这个环节中,我们也应该逐步树立起新的考试观。尽管从文字表述上新考试观的内容与旧考试观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放在“认识社会、理解现实”这个背景下去理解,就会发现两者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师生们需要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书本只是知识的载体,并非知识的本身,真正的知识源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有用的知识也必然会再应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走出教材,加强实践;走出校门,认识社会”是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而“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则是新高考的命题方向。(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黄牧航)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